首页 > 文旅访谈 > 列表

丝丝入扣 浑然天成——记国家级非遗“瓷胎竹编”省级传承人谭代明

2019-10-16 11:53:25   来源:文旅网     作者: 

  谭代明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因为长于刺绣,1975年考入成都工艺厂,分配到成都竹编工艺厂工作。她与竹编自此结缘,且一结就是三十载。
 
  一百竹子仅能抽出八两竹丝
 
  作为瓷胎竹编第三代弟子,谭代明不仅拥有一手绝佳的编织手艺,还会自己设计图案进行编织。谭代明的丈夫在玉器厂工作,自幼学习书画,尤其娴熟油画。常会给予她最好的创意支持。
 
  竹子,在我国产地十分丰富。从傣族地区的竹楼再到江南地区的竹廊,从精致的竹制乐器再到美观大方的竹制家具,竹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瓷胎竹编因竹丝紧扣瓷胎,二者浑然一体,又被称为“竹丝扣瓷”,是汉族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清代中叶。它的编织技艺以“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为特征,竹丝根据底胎所制作,宛如天成。
 
  瓷胎竹编的选材制作过程有严格的要求:“精选料”,是指严格挑选成都地区两至三年生的无斑驳特长无节慈竹,将其刮除表皮,俗称“刮青”,将竹材表面青色的角质层刮掉。然后是“碳烤”,将擦拭了稀释硫酸的竹条在炭火上加热,使其呈现橙黄的色泽。
 
  “特细丝”,先要“刮片”,在竹条表皮向下两毫米的位置使用篾横向切入,再用手弯曲一下竹条,竹条弯曲后就能沿刀口自然分层。然后是抽丝,将准备好的竹丝放在冲头上,再将竹丝抽动,就得到了等分好的竹丝。一百斤竹子,仅仅能抽出八两竹丝,体现了瓷胎竹编取材的不易。
 
  瓷胎竹编中的酒具、茶具、花瓶及文房用品造型丰厚,很有市场,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因为掌握这门手艺的匠人极其稀少,所以在清代,瓷胎竹编主要作为皇室贡品,备受皇帝及社会名流喜爱。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瓷胎竹编陷入一种艰难的境地。2003年,成都竹编工艺厂正式倒闭,许多竹编工人纷纷另寻出路。但是谭代明却放不下对竹编的热爱,她在成都市送仙桥古玩艺术城二楼,租了一间不大的铺子,开了一个“成都新派竹编”工作室。谭代明的想法很简单,她说任何事情都有两性,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扇窗,就是生机。
 
  一只大熊猫带活一门手艺
 
  大熊猫胖嘟嘟的身体,黑白相间的毛外衣,惹人喜爱。尤其是它那双标志性的熊猫眼,仿佛永远也睡不够似的。谭代明一直想把熊猫那憨态可掬的模样通过竹编艺术展现出来。她想,这胖乎乎肉滚滚自带黑眼圈的世界萌宠,或躺或坐在翠绿色的竹林中,神情悠然地咀嚼着它眼中的绝世美味,如果把它们织在竹编上,那又将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呢?
 
  说干就干,谭代明用竹编织了一个有两只熊猫嬉戏的瓷盘,第一次做的图案并不太精美,但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个熊猫作品,她还是将它放在橱窗里。但万万没想到,一个外地游客来淘宝时,一眼就看中了她这个熊猫“处女作”,竟然花高价买走了。有人喜欢就有市场,谭代明果断调整经营思路,将瓷胎竹编熊猫作为主攻方向。

 
  传统的瓷胎竹编往往只是简单的竹编与陶瓷的结合,图案单调呆板,缺乏新意。谭代明对这一短板发起了挑战。她将师傅传承下的手艺融会贯通,每件作品都要求自己有新的尝试。
 
  在继承瓷胎竹编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谭代明将丰富多彩而富有特色的图画融入其中,创作出了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编画结合的瓷胎竹编技艺。经过创新之后的瓷胎竹编既保持了绘画艺术的神韵,又完美体现了传统竹编的细腻与精致。这种技法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谭代明的丈夫贡献。谭代明的作品往往先由丈夫来绘制底稿,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区域文化或现代理念等元素。瓷胎竹编本身的端庄清秀、古朴典雅,加上栩栩如生的绘画艺术的点缀,使作品更加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套作品往往耗时数月之久,其中图案编织尤为困难。仅仅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也要倾注谭老师整整一周的心血。它类似于刺绣,每一个形象都要摸索出适当的表现形式,却又不能像细针柔线一样随意变化,“就像是在陶瓷上戴着镣铐舞蹈”。
 
  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源于记忆,世代传承,独一无二。经过谭代明的手,加之构思精巧的图片,于是器物不再冰凉,也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更有了灵性。

瓷胎竹编(张继/摄影)
 
  2008年,瓷胎竹编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责任编辑:张佳

上一篇:尹丽萍:漆器给我好心情
下一篇:道安:甘愿青丝换银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