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访谈 > 列表

尹丽萍:漆器给我好心情

2019-10-16 11:42:07   来源:文旅网     作者: 

  
  人物介绍:
 
  成都漆艺国家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成都漆器工艺厂艺术设计总监尹丽萍,从事工艺美术44年,作品远赴美、日、法、意等多国展览。在国际、国内专业展览评比中屡屡获奖,享誉海内外,多件作品展览、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故宫太庙、国家图书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
 
  穿越历史的漆器
 
  成都蜀华街,一条与宽窄巷子隔街相望的僻静小巷,已有60年历史的成都漆器厂就坐落在这里。这栋三层楼的井字形建筑,在周边林立的高楼中极不起眼。大门前,白底黑字的厂牌看上去也已有些历史。步入厂区,入目可见墙体的斑驳,和存放已久蒙上灰尘的各种器物。
 
  但漆器曾经的辉煌,却让人侧目。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可以看到3000多年前的漆器残片,至今纹饰斑斓、色彩亮丽。明清时期,成都已是全国著名的雕漆填彩漆器产地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成都漆器伴随贸易往来流传到了全国甚至亚洲各地。在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贵州清镇以及蒙古诺音乌拉、朝鲜平壤王盱墓等处、先后出土的汉代精美漆器,都有“成市草”“成都饱”“蜀都西工”等铭文,它们是当时“成都漆艺”名扬四海的佐证。
 
  漆器、银花丝、蜀绣、竹编并称成都非遗“四大名旦”。与其他三者相比,成都漆器可能不太引人关注,但背后承载的却是一部璀璨的历史。成都漆器,也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素有漆器之都称号的成都,漆器艺术可追溯至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成都漆器以天然生漆、实木为原料,胎体不拘,做工讲究,自成一派。
 
  “让设计回归传统,让传统回归生活,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它离我们那么远,很多人并不熟悉它。”成都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尹丽萍坦言。
  钟情一生的漆艺
 
  虽经岁月流逝,尹老师看上去依然纤柔美丽。面对别人获悉她年龄时的惊讶,她常常这样解释,我这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就是漆艺,这一干就是四十五年。做一事从一生。专注就没时间烦恼。而漆器的美,更能让我每天都能保持愉快的好心情。
 
  1975年,喜欢绘画的尹丽萍考入成都市工艺美术公司,随后被分配到成都漆器厂。这份工作,她其实不太满意,她想从事绘画设计,“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去画室或画院。”这是尹丽萍刚接触漆艺时的最初想法。
 
  尹丽萍进入漆器厂后主要从事装饰和绘画。因为她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学习起来很快。三年后,尹丽萍调任厂新产品研发部。从此,尹丽萍开始步入漆艺世界。
 
  “我记得有一个赤宝砂工艺做的盒子,质感如大海般深邃,我就想,要是自己能做就好了!”这时候的尹丽萍开始被漆艺的美打动了。
 
  要制作一件成都漆器,有人统计,至少需要72道工序。纯手工操作耗时耗力。尹丽萍不怕吃苦,她找到厂里的老师傅,从制漆开始学起。慢慢学习每一道工序。由于她是过敏性皮肤,刚接触到生漆时,手臂、身上全部长满水泡,严重的时候双手都肿得握不起来。但是3年以后,她学会了设计、制胎、底灰、髹漆等全部漆器制作流程。这个时候,厂里又送她到日本学习取经。
 
  来到日本,尹丽萍发现漆器在日本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在入住的酒店里,桌椅、茶几、捧盒到烟灰缸,都是漆器。机场大厅装饰的壁画也是漆画。“在日本,如果你想制作一件漆器,店员就会帮你配好制作漆器所需要的零部件。他们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漆器了。”采访中的尹丽萍记忆犹新地回忆道。
  回到成都后,备受启发的尹丽萍提出了“把漆器带回家”的口号,“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的审美潮流结合,成都漆器同样也有可能在生活化的方向上闯出一条路。”尹丽萍认为,漆器材质天然环保,特别符合当今人们追求环保、回归自然的理念,“很多老百姓不知道,漆器作为食具,可以耐400度以上的高温,而且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工厂改制以后,我们提出,让设计回归传统,让传统回归生活,把这个内涵又重新丰富了一下。在产品结构中提出了一个金字塔形的框架,金字塔的下面就是做我们的实用品,大量的餐具、茶具、文具以及首饰,最上端我们就做一些高端的收藏品、展品什么的。其实我们做的大量还是和生活有关,但还是不够,我们还要加上文创产品。
 
  后来,漆艺厂很快确立了“金字塔”式的研发模式。金字塔的第一层是手镯、项链等饰品;第二层则是更适合现代社会、功能与装饰并重的各种盒子;最后就是饮食器具,其中既可以是两三百元的漆碗,也可以是上千元一套的茶具。
 
  传承永葆青春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漆艺的传承,尹老师显得很欣慰。
 
  2013年,漆器厂招收了十几个年轻人,其中不乏90后。这些人中既有想求一门手艺赚钱的,也有喜欢漆艺、一路寻到漆器厂拜师学艺的。
 
  漆器厂申请非遗项目的时候大概是2006年左右,那个时候是第一批,成立之初几乎是没有年轻人的,当时唯一的一个是七三年出生的,大多数都是五十年代,个别是六十年代,那个时候没有年轻人,非遗申请成功以后,尹丽萍觉得漆艺厂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年轻人都是非遗以后来到这里的,有的的艺术院校,有的是一般的院校,211院校也有,包括复旦的、川大的。现在的漆艺厂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漆器制作车间里,学生吴劲松娴熟地给一批漆碗揉漆。他在学校学的景观设计,因为喜欢便进了漆器厂。揉漆过程中,他的右手腕不小心沾了生漆,冒出两块“漆痱子”,他没事一般继续赶工。一旁的陈申在打磨一批印泥盒,原本在学校学三维动漫设计的他,因为爱上漆器,转攻漆器设计。待入行了才发现要学的还多,干脆从制作学起,因此大夏天也必须戴上口罩以隔绝微尘。
 
  看着这些认真而执着的漆艺传承接班人,尹丽萍犹如看到了古老漆艺的辉煌明天。  
 
  责任编辑:张佳

上一篇:用音乐新引擎启动城市新张力──专访成都星娱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开昕
下一篇:丝丝入扣 浑然天成——记国家级非遗“瓷胎竹编”省级传承人谭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