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列表

雨后空山:安岳圆觉洞石窟

2019-07-04 16:15:37   来源:文旅杂志     作者:王平玉 

    这是我第二次到安岳。这样的次数对于一个热爱中国石窟艺术的人而言,显然羞于启齿。多少年来, 我曾一次次在我的故乡邛崃市石笋山石窟、花置寺石窟及蒲江县飞仙阁石窟等石窟艺术前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却对安岳石窟少有亲近。不久前,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2017年度四川省新闻奖报纸 副刊作品奖评选会在资阳市举行,作为与会代表,我知道终于又有机会亲近安岳石窟艺术了。
    为了又一次体验动车的便捷,我们特意从成都东站乘动车至大英东站。坐在靠窗的座位上,随手从座 位前的收纳袋中取出最新一期的《火车》杂志,漫不经心地翻阅。45分钟就到站了,整个旅程既舒适又温馨。 然后,乘一小时左右的大巴便到了安岳。无疑,这是目前从成都去安岳的最佳乘车路线。
    在高强度的报纸副刊作品奖评选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主办方资阳日报社特意安排大家采风,安岳圆觉洞便是此次采风地点之一。

拾阶而上圆觉洞
    资阳地区连续数日阳光明媚, 或许是知道大家要外出采风,天公 作美,终于迎来了阴间多雨的凉爽 天气。初夏的一天上午,当我们乘 坐的大巴在位于乐至县城中心灵鹫 山的陈毅纪念馆前停下,迎接我们 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们的不是矿泉 水,而是每人一把雨伞。当我们一 行人走到陈毅元帅铜像处,雨,不 由分说地下了起来,且愈下愈大。 中午用餐时,同桌的乐至朋友告诉 我,今年以来,乐至县已经连续数 月干旱少雨,今天的这场暴雨可谓 是一场好雨、及时雨,能缓解乐至 的旱情。下午,当我们乘坐大巴来 到安岳圆觉洞,雨,仍然没有停下 来的迹象。一行人分别从三辆大巴 下了车,近百把色彩各异的雨伞像 花朵一样在雨中盛开,顿时形成一 道别样的人文景观。
    安岳是目前我国已知的中国古 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已发 现历代石窟造像218处(2000年 5月普查结果),造像10万余尊, 全县69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分布, 如果将安岳境内大大小小的佛像首 尾相连,足足有5公里长。年代从 盛唐、中晚唐、五代一直延续至北 宋。中国最大的唐代卧佛、规模宏 大的唐代经窟、最为集中的五代造 像群……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这些佛教造像遗址中,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9处,四川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 处。圆觉洞便是9处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之一,并且是国家4A级 旅游景区。目前,安岳石窟已被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目录清单,备 受世人瞩目。
    卧佛院、玄妙观、千佛寨、圆 觉洞、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 孔雀洞、木门寺……安岳境内的这 9处佛教造像遗址,无一不令人神 往。然而,由于时间的关系,此次 不能亲近位于安岳石羊镇毗卢洞、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紫竹观音, 只能亲近圆觉洞一处的石窟艺术, 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1 公里处的云居山上。宋代称作“灵 居山”,山上最早的寺庙因山而名 “灵居寺”;明人改云居山为“真 相寺”。后因有北宋时开凿的“圆 觉洞石窟”,而改称“圆觉洞”, 并沿用至今。既然圆觉洞位于云居 山上,这意味着通往圆觉洞的路乃 是一条向上的路。拾阶而上,让我们的行走顿时有了一种仪式感,尤 其是每个人还在行走中打着一把雨 伞。雨下着,台阶湿漉漉的,空气 中弥漫着一丝久旱逢甘霖的味道, 让每个拾阶而上的人步履轻盈。
    雨,还在下着;路,湿而不 滑。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教钟寺”, 但见寺庙外面一副对联写着:“客 上云居山山居云上客;经传佛胜 寺寺胜佛传经。”此对联的妙处在 于,上联、下联,既可以从上往下 念,又可以从下往上念,字音完全 一样。对联工整,暗含深意,非饱 读诗书的乡贤老夫子不能创作。据 说,此联是佛教楹联中的一副名联。 资阳日报首席记者胡佳音告诉我, 2011年深秋,时任国家文物局局 长单霁翔来安岳考察石窟艺术,曾 面对这副对联感叹:“这样的乡村, 还有这样的文化形态,可见当时佛 教文化在这里的盛行程度和影响力 有多大!”不久,单霁翔调任故宫 博物院院长,并自称“故宫看门人”, 对故宫的管理实行了一系列的大胆 改革。这位谦恭而又独具胆识的“看 门人”(掌门人),当年看到的这副对联或许对他的改革带来了某种 灵感,也未可知。一副小小的对联 就令单霁翔如此感叹,对整个安岳 石窟艺术他更是赞叹有加。胡佳音 告诉我:“安岳当时有9处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单霁翔饶有兴致 并恋恋不舍地在两天时间里走了8 处。他说,安岳石刻的文物价值重 要,安岳文化遗产地位不可动摇。”
    教钟寺建于明代初期,是川东 地区现存明代最完美的穿斗式木结 构古寺庙建筑之一,原只是安岳乡 野间一个人迹罕至的乡村寺庙,是 后来才整体搬迁至圆觉洞的。我不 知道教钟寺为什么叫“教钟寺”, 在我的理解中,教钟寺内应该有一 口钟。但寺内并没有钟,只有一个 三层镂空石刻的二龙戏珠祭祀台。祭祀台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巧夺 天工,我想,这应该是教钟寺现在 的镇殿之宝了。
    大家对祭祀台一阵感叹之后, 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放生池——龟鹤 池。远远地,峭壁上“龟鹤”二字, 就映入了我的眼帘。在那一刻,我 觉得不是我走向“龟鹤”,而是“龟 鹤”走向我。龟鹤乃长寿之物,这 龟鹤池是在隐喻放生能让人延年益 寿吗?这摩崖石刻顿时让这人间佛 境有了仙气。据介绍:“龟鹤”二 字,每字高1.6米,宽1米,乃唐 人墨迹,后世赞之:“减笔精绝。” 佛道同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 教、道教,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 著名的“六道轮回”学说,就是佛 家用“五行”推演的灵魂走向;而 佛教的超度也是佛教中国化后从道 教借来的一个概念。可不,神秘的 道家学者陈抟的墓,不就在云居山 吗?云居山不是还有“图南仙迹” (陈抟,字图南)、“希夷炼丹处” (陈抟,别称希夷先生)吗?大凡 了解中国道教史的人都知道,在道 教发展前期,继老子和张陵之后, 第三位至尊级人物就是创制太极图 的陈抟老祖。此外,云居山巅还有 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葛洪遗 迹“葛仙井”。
    “龟鹤”不仅延年,也在云居 山上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晴空。此时,雨已经完全停了,大家纷纷把雨伞 收起,把自己的身体从伞下的一小 片晴空,不经意地移进一大片晴空。 雨后空山,云居山上空气清新,有 如一片人间净土。
    或许是快到圆觉洞的主要景 点了吧,陪同我们采风的安岳县委 宣传部长杨云说:“安岳的佛教造 像虽然多,但不像大足石窟那么集 中。”听得出,杨部长的言语中, 带有一丝小小的遗憾。我告诉杨部 长:安岳69个乡镇都有石窟,这 样星罗棋布分散于安岳的大地,多 好呀!如果一个热爱石窟艺术的人 来到安岳,他就会多停留两三天, 尽可能饱览安岳的石窟艺术。佛教 讲普渡众生,10万余尊佛教造像 分散于安岳的广大乡村,与安岳人 民朝夕相处,这不正是太虚大师当 年倡导的与世俗社会紧密联系的 “人间佛教”圣境吗?
精美绝伦的“西方三圣”
    山门巍峨的圆觉洞,其佛教造 像分布在云居山南北两面。北崖造 像区长达75米,存22个龛窟, 造像87尊;南崖造像区长达111 米,有81个龛窟,造像1844尊。 另,碑刻题记25处,唐代佛塔1座。 题材主要以禅宗为主,次为密宗和 佛道同龛像。造像时代历经唐、五 代至宋,前后400余年。圆觉洞最有名的佛教造像当数北崖造像区 分龛而立的“西方三圣”。
    来到圆觉洞北崖造像区,第一 眼见到的便是第1号窟的佛塔。有 人叫它“舍利塔”,似乎有些牵强, 因为,毕竟至今不知道塔里有无舍 利。这座佛塔,为晚唐密檐式摩崖 浮图,高8米,共13层,须弥式 基座。每层正面有一小龛,内坐一 尊小佛,塔刹由三个轮子组成,象 征释迦牟尼当年在佛教四大圣地之 一的鹿野苑初讲四谛大法时,从不 同角度讲了三次,故称三转法轮。

    圆觉洞旁的几尊大型佛像, 工艺精湛,端庄华贵。依次为:第 11号窟净瓶观音像、第16号窟阿 弥陀佛立像、第22号窟大势至菩萨。  

    第11号窟,净瓶观音像,北 宋作品,净瓶观音高6.2米,面圆, 头戴宝冠,冠中一立佛,左手提净 瓶,右手执杨柳枝,跣足立于莲台 之上。左右壁顶各刻一飞天。石刻 飞天,彩绘完好,凭借临风飞舞的 彩带,营造出轻盈曼妙、天衣飞扬、 满壁风动的人间佛境,乃宋代妙品。 中左壁为龙女,中右壁为善财童子, 下壁左右为谦恭的供养人。供养人 的出现,让人顿觉佛像的亲切和人 间烟火味。
    第16号窟,正中雕刻侧身阿 弥陀佛立像,以前看到的佛祖都是 正面像,这种形态十分罕见。几乎接近圆雕的侧身立像呈三维空间, 极富立体感,也极富美感。佛像高 6米,头顶螺髻密集,身穿双领下 垂佛衣,内着僧祗支,袒胸。右手 施说法印,大拇指与食指间夹一菩 提树花果,左手施与愿印。整个头 和身躯略向右侧,面带微笑,双目 俯视,恰好与窟右侧下方弟子摩诃 迦叶的目光对视。在佛后壁上有浅 浮雕彩花装饰。按照佛教仪轨,佛 像一般采用正面律,以显法相庄严, 而圆觉洞的这尊阿弥陀佛表情和蔼 可亲,一扫神秘肃穆之态,拉近了 佛与众生之间的距离。
    石窟左右上壁各刻一飞天,云 彩衬托,裙带飘逸,上身裸露,姿 态曼妙,动静自如,给人以无限的 美感。飞天,又称香音神、香乐神, 是佛教中天帝司乐之神,即专事文 娱活动的伎乐仙女,也是最能表现 石窟艺术时代风尚的美神。飞天最 早诞生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与 中国艺术融合。魏晋南北朝初期, 壁画中的飞天亦称飞仙。莫高窟的 492个洞窟中,几乎皆画有飞天。 早期飞天多为男性,至唐代以后逐 渐开始女性化,并且,刻画得异常 飘忽自如,轻盈剔透。宋以后,飞 天的身姿一般较粗壮,多用云团托 身。圆觉洞的飞天颇具唐代遗风, 手执鲜花或莲蕾,造型优美。
    第22号窟,正中依崖站立大 势至菩萨,像高6.51米,头戴镂空宝冠,冠中有一小坐佛。菩萨面 容慈祥,神态自如,璎珞满身,广 额圆颐,眼神睿智,身体微微左侧, 神情自如地注视着左下方“献珠龙 女”。左手抚右手腕于腹部,右手 执一莲蕾。这尊菩萨立像的制作过 程有记载,始于北宋元符年间(公 元1099年),完成于公元1108年, 整整耗时9年。那时的工匠们深知, 只有心无旁骛,一念向佛,才能完 成光耀千载的艺术精品。后世作品 不如前朝,并非技术水平,而是内 心浮躁,急于求成。这尊菩萨立像 虽然雕刻于北宋,但其造型具有浓郁的唐代遗风,体态雍容华贵,面 部丰腴圆润,是唐代“以胖为美” 审美标准的真实写照,展现了宋代 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
    此外,石窟左壁还立有一碑《真相寺石观音像记》,详细记载了雕 刻如此规模壮观的大势至菩萨的本 意。右壁下侧,站立四位供养人像, 且各有姓名题记,是宋代合家出资 礼佛的生动例证。关于供养人造像、 供养人与佛教以及佛教造像的供养 依据与信仰观念等,是一个颇为严 肃的学术话题,在此不赘述。
    圆觉洞石窟既然以“圆觉洞”命名,其中的圆觉洞便大有来头。 赵朴初题字的圆觉洞,位于第11 号窟净瓶观音与第16号窟阿弥陀 佛立像之间。洞深10米,高4.5 米,宽4.4米,洞窟依据佛经《大 方广义圆觉了义经》而刻,三身佛 端坐于窟龛正壁佛台,毗卢遮那佛 居中,卢舍那佛居左、释迦牟尼佛 居右;文殊、普贤、金刚藏、弥勒、 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 藏、普觉、圆觉、贤善首、普眼…… 十二尊菩萨(又称十二大士)分坐 于两侧佛台。这十二尊菩萨中,文 殊菩萨殊胜妙法,成就智慧;普贤菩萨,力行善念,消解前世;金刚 藏菩萨,摧毁业障,不为外界迷惑; 弥勒菩萨,修行证果,成就佛光; 清净慧菩萨,放下一切,六根清净; 威德自在菩萨,折服魔障,威仪慈 德;辩音菩萨,教益众生,辨别是 非善恶;净诸业障菩萨,解脱生死, 清净罪恶;普觉菩萨,明悟苦乐是 非,终究转眼一场空;圆觉菩萨, 永断无明,大彻大悟;贤善首菩萨, 指引修行,既贤且善,天人合一; 普眼菩萨,慧眼视众,引导光明。 这十二尊菩萨能入如来圆明境界, 故称十二圆觉菩萨。洞内佛像头部 1949年前便有损毁,目前的洞内 佛头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刻。
    圆觉洞南崖造像共有81龛, 始凿于唐,历经五代,直至南宋。 但因风化严重,唐代造像已经不存, 只有残留的一则题刻证明其曾经的 存在。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五代 造像有40多个龛窟,是国内最集 中的五代石刻造像,且造像题材多 达27种,并首次出现十六罗汉、 毗沙门天王、地狱经变龛、地藏菩 萨与十王变等佛教内容,题材令人 耳目一新。尤其是第84龛——后 蜀的“地狱经变龛”,据说是全国 最早的一处。五代乱世,蜀人饱经 社会动荡与战争的煎熬,对地狱的 恐惧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 供奉冥王,希望能摆脱地狱之苦。 “地狱经变龛”,正是蜀人脆弱心灵的真实写照。这些五代造像风格 趋于平实,雕刻手法精致细腻,既 有唐代的丰厚典雅,又有宋代的俊 美华丽。值得游人观赏,更值得专 家学者研究。据传,圆觉洞南崖五 代造像由普州(安岳)诸军事守刺 史聂公主持营造。为了纪念聂公的 功德,在南崖造像区专门开辟了1 龛——聂公龛。
    安岳圆觉洞石窟造像刻工精 雕细琢,技艺精湛高超,造型典雅 俊美,充分展示了公元8-12世纪 中国民间佛教、道教信仰和极盛时期石窟艺术的风采,是中国石窟艺 术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 佛教文化、艺术从神秘化走向世俗 化、民族化的历史见证。圆觉洞石 窟造像仅仅是安岳石窟艺术的一小 部分。一叶知秋,正如单霁翔所言: 上继龙门、下启大足的“安岳石刻 的精美令人震撼,充满了文化气息, 是蜀道上的敦煌”。
    我是大队人马中最后一个离开 圆觉洞的。当我回眸,安岳圆觉洞, 雨后空山,令人神往……
 

责任编辑:李磊

上一篇:山水画廊,秀美巴中
下一篇:国之重宝: 四羊方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