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播报 > 列表

西充人:交往中见礼仪

2019-07-18 16:38:14   来源:文旅杂志     作者:陈昌明 

  西充是“礼仪之邦”,民间在人际交往上特别讲究礼仪礼节。
 
  见面礼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见面礼节十分繁琐,最为普遍的是“作揖”,“作揖”又称“拱手”。作揖时两手抱合于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拱手上下、左右对人行礼表示尊敬。作揖有长揖、高揖之分:长揖一边拱手,一边弯腰鞠躬;高揖则为拱手过胸。旧时妇女与人见面行“道万福”礼:双手手指相扣,置于左腰侧,弯腿屈身,口道“万福”。晚辈见长辈行大礼,行礼时两膝跪下,并引首至地,俗称“叩头”。1949年后,见面礼节多以握手、点头、挥手等表示。鞠躬也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节,主要用于追悼会、扫墓等气氛庄重的场合。行礼时两脚并拢,两手下垂贴于大腿侧,弯曲上身表示敬意。
  客套话
 
  清代和民国时期,主客之间应酬中客套话很多。最常见的是不管是否是吃饭的时候,一见面就要问对方“吃了饭没有”。求人做事,则说“费心、费心”或“麻烦、麻烦”。道谢时则说“改日再谢(酬)”,被谢之人则说“没得啥子”或“没来头”。两人相见打招呼:“请哥子(或姐妹)到我那儿来耍”或“有空来耍”。客人进了门,主人喊“请坐,请上坐”,客人说“随便坐,随便坐”。接着主人喊“烧茶”“拿烟”,烧茶实际是做饮食,这时客人推辞说“刚吃了饭还没饿”“不吃烟,不吃烟”。摆一阵龙门阵后,客人要走,主人劝道:“再耍一会儿,忙啥子嘛!”主人留客,客人固辞,便说“我耽搁一会儿就来”或“家里有事”。客人告辞,主人即使无留客吃饭之意,也要说“吃了饭走”。因此有这样一句俗语:四川人请吃饭——说过就是。请客吃饭客人在席前要说“太费事了”或“弄这么多菜”,主人则说“随便饭”。主人添菜添饭,客人要说“够了,够了”。客人辞走,主人要送到门外,要说“慢走”或“有空再来”。客人回应“不送、不送”。解放后,这些习俗在西充境内仍存在。
 
  走人户
 
  清代和民国时期,西充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或生日或家中有重大事情,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视,俗称“走人户”。走人户时,一般要带上挂面、鸡蛋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主人家则要割肉买酒款待,并再三挽留客人多住几天。若是正月间走人户,称为“拜年”。客人若带有小孩,离开时主人要给钱“打发”。至今走人户习俗仍普遍流行。
 
  送节礼
 
  俗称“送情”。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要携女婿、儿子、女儿,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所送礼物,春节时一般为腊肉、鸡蛋、挂面,端午节一般为挂面、鸭子、鸭蛋,中秋节为鸭子、挂面等。女儿离开时,娘家父母要回送礼物。上述节日期间,亲友之间也有互相拜节的习俗。解放后,送节礼习俗仍在民间普遍流行,所送礼物则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
 
  同宗礼节
 
  在民间,凡同宗之人均为“家人”。同宗一族的人之间的往来特别讲究礼节,凡属同宗长辈上门,主人定要恭候于门外请长辈入室,入室后要恭请长辈上坐,要献茶致礼。长辈离去,主人要送到门外,平辈或晚辈上门也要热情接待,请坐奉茶或留下吃饭,如有怠慢则受族人议论。如果来宾为女性,则女人迎送,且一般都不出大门。
  姑爷饭
 
  西充农村新婚夫妇婚后第一个年头,必回娘家拜年,同时还必须到妻子娘家的亲房和亲戚家挨家挨户拜年。同住一个院子,即便不是亲戚,家庭条件好的也要请新姑爷吃饭,再贫困的也要在晚上端几个“干盘子”表示对新姑爷的欢迎。姑爷所到之处,亲戚们把最好的东西都张罗出来,满满的一桌人陪新姑爷吃饭喝酒,非常隆重,这便是“姑爷饭”。这种民间习俗,至今尚在民间留存。
  热灶
 
  西充人向来有“热灶”的传统风俗。最初的“热灶”是儿媳与父母分家,独立成家所进行的“开锅”仪式。这时儿媳双方父母和弟兄姊妹以及亲朋好友都要前往送礼祝贺,小两口则要设宴,既是开锅,也是答谢。后来演绎到人们乔迁新居之后所举行的“开锅”仪式。
 
  宴席礼节
 
  西充民间十分讲究宴席上的礼节,即便是在家宴上也是如此。当家里来了亲戚时,要将饭桌摆放在堂屋正中。饭桌多为方桌,八人一桌,每方两人。入席时长辈或客人坐上席(正对房门的一方),其余的人坐两边和下席。客人落座后,先上下酒菜,一般是腊香肠、腊猪舌、腊猪尾巴、豆腐干等干盘子。喝酒时,如果是杯子,每人面前摆放一个,先由主人斟满酒,说声“请”,大家才开始喝。如果是共用一口碗,酒倒满后先放到长辈面前,由长辈先喝后再从左至右依次传递,待都喝了一遍之后,这时主人拿起筷子,说声“请菜”,大家才能动筷子。给客人斟酒时,右手提酒壶,左手放在右手背上,表示是双手给客人斟酒。主人劝酒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但不能强行让客人喝。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客人要多少喝一点。客人都表示不能再喝时,便开始吃饭。这时主人要为客人舀饭。饭不能舀得太多,要用双手递给客人,客人也要用双手接。饭舀齐后,主人对客人说“请饭”,大家这才动筷子吃饭。拈菜时要由主人先说“请菜”,并说“没啥菜,大家随便拈”,大家才可去拈。饭桌上先吃饱了的,要对其他人分别说声“慢吃”,或说“大家慢慢吃”,方可离席。桌席上主人一定要待所有的客人下桌后才能放筷离席。解放后,宴席上的礼节依旧保留原有习俗,但多不太讲究。有长辈、客人在场时,人们这才注重礼节。
 
  助学宴
 
  西充人素以办学养士为荣。从明至清到民国,兴学励志,捐资助学之风日盛。新中国成立后,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凑份子”式的助学义举随之兴起。当时,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但不管哪家的子女考上大学或者中师、中专,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前往祝贺。作为礼节,最初主人在家里准备酒菜作为答谢,来的人多了,主人就到馆子里去订上几桌甚至十几桌酒席,这种“凑份子”既是礼尚往来,更多的是相互周济。不至于让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这种赴宴助学义举,延续至今。

 
责任编辑:杨君

上一篇:古老话题:川东北婚嫁文化
下一篇:好味西充 舌尖上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