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观察 > 列表

泸州分水油纸伞: 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

2021-06-03 10:01:28   来源:蜀韵文旅/文旅网     作者:刘乾坤 

  每年成都的非遗节上,会看到一把硕大的油纸伞,它被称作中国伞王。这便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品牌形象——全手工制作的巨型油纸伞,直径12米、高8米、重达半吨,打开“伞王”需18人齐心协力方能撑起。
  分水油纸伞厂在一个清代民居的院落中,进门便是一个天井,里面摆放了许多成品伞,屋檐是吊挂伞的地方。天井是采光的地方,工人们就在天井四周劳动,既通风又有好的光线,还能给伞的晾晒提供天然的烘干室。
 
  天青色的伞在天井边的屋檐下排成一线,伞面呈半透明状,上面有很多精美的图案,全是中国传统的花卉、人物等。直径3米的伞面,均分为八边形,这符合中国周易文化的八卦之意。伞的中间是大红无花作底,八条边上用金黄色为底,上面是白色的篆字图案,很是典雅,又有新意。还有一种伞极为特别,上面有很多自然的花瓣、树叶,这是在手工纸的制作中添加的花瓣与树叶,裱糊到伞加上之后,不再着色,直接漆上透明的桐油,极富装饰效果。
 
  对于喜欢个性化的买家,还有一伞一种图案的手绘伞面。当地中学美术老师就是他们的美工,用传统毛笔,绘制方法也是中国画的技法,只是颜料用的是可以防水的丙稀颜料。
 
  这些伞不仅漂亮,而且做工精细,一丝不苟,从裱精到图案,再看伞柄上的彩色丝线,凝聚着手工艺人们的滴滴心血。那种满穿伞,是泸州分水油纸伞的一绝,在伞托与撑架上,要密密地渡2000多针五色丝线,异常精美,这二千多针全靠工人一针一针不停地穿孔,还要编织成有序的形状,这样的伞是舍不得使用的。据说这种伞在清朝年间,是专为宫廷生产的“贡伞”,在民间很少使用,当地有人说康熙皇帝曾在泸州朝奉的油纸伞上作过书画赏赐功臣。
 
  为了真正地继承,分水油纸伞今天仍采用传统的方法,从原材料的选取到工艺都秉承古法。
 
  伞骨是结构部分,分为衬子和托子,大小、是否牢固、是否耐用,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部分。手工制作伞骨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需要20道工序。批子是支撑伞面的架子,衬子就是套在手柄上撑开合拢伞的活动圆环。批子得选两年以上的楠竹,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然后根据不同大小的伞下料,这个环节的工人就开始刨节、刮箐、划墨、划、削、刨槽到穿签,共20道工艺。衬子也与批子工艺相同。这个环节决定了伞的质量,是否好用、撑开后是否圆满等。
 
  伞面的材料是手工生产的棉纸,上面用石板水印方法印制各种图案,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细心和耐心,一处失败,这把伞便失败,前面的所有工序也就没有价值。石版印刷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印刷工艺,可以套色印刷,它的印刷原理是“油水分离”。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就需要不同的印版,现在所使用的大量石版都是以前传下来的,制作这样一块石版虽说很费精力和时间,但似乎有一劳永逸之感,印了上百年还在使用。
 
  伞既然是用于挡雨,自身的防水就非常重要,分水油纸伞厂一直坚持用桐油作2防水材料。桐油曾经是中国南方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天然防水剂,曾被广泛的用于造船、制作木盆木桶,结实耐用,还可以防虫蛀。每一把伞都要经过染色,然后晒干,送到上桐油的车间浸染桐油。
 
  繁复的手工伞除了生态环保之外,别无二样,手工制品不是工业化,没有模具和程控,因此每一把伞都是孤品,充满了个性。可惜,如今无论大街还是小巷,我们都已难觅油纸伞的芳踪。  
 
  责任编辑:王美裕

上一篇:城市公园—— 龙泉驿文旅新地标
下一篇:穷山村三板斧 “劈”出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