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播报 > 列表

翰墨诗情著华章
——书法家、诗人王庆松先生侧记
2021-11-15 09:38:10   来源:     作者:郭海清 蒲钇曲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网消息(郭海清 蒲钇曲)翰墨飘香,丹青溢彩。
 
  我与王庆松先生相识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5周年·首届“朱德兰”产业发展研讨会。那天下午,他在居然兰花园里挥毫泼墨,精心创作,尽情挥洒,将一幅幅潇洒写意的字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感受到庆松先生扑面而来的墨香才情。盛名之下,他谦虚的品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藏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古人云:书,心画也。作为一种艺术,书法不仅传达着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样貌。
  自古而今,没有良好的天赋、深入的学习、刻苦的研究,要想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较高成就是几乎不可能的。书法是积学乃成,故:书欲精者,莫不孜孜以求。
  王庆松先生在安徽的一个农村,自幼酷爱书法,立志学书。1979年12月从戎。后来考上军校,招生老师还说:“庆松,我就是看你填表一手好字,提了你的档案”王庆松先生回忆。
  1987年转业到四川省公安厅工作,白天时间属于单位,晚上属于自己,他临池不辍,刻苦求索,曾临习汉魏唐宋诸大家碑文法帖,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取法求其广,涉足求其深,遍临诸家之作,力窥众妙之门,深悟书法之道,又系统地研习了古代诸家书法,打下深厚的书法功底,技法也逐年长进。
  “书法,属于勤奋人。临帖是书法的基本功,不临好帖的人,书法不可能上台面。现在某些江湖书法,没有临过帖,随心所欲,字的结构、章法布局、线条都目不忍睹,因为有名有威有人捧,自高自大、狂傲放纵,实在悲哀!坚持临帖是很苦的事,初学者,一年365天,至少要坚持300天,每天至少两三小时,边临边悟,方能初窥门径。不仅如此,往后还需要终身坚持临碑临帖,临得多,眼界才宽,思路才阔,创作空间才大。笔在手中,能轻松驾驭任意形体,才有可能成为书法家”王庆松说。
  书法由形体由笔画、结构和章法三者组成。优秀的书法作品在字的笔画、结构都力求做到“平中寓险,险中求平、中宫收紧、左右挥洒、倚侧有正、曲中求直”;在章法布局上或“相呼相应、相承相接”,或“虚实相生、空灵相映”。
  王庆松先生富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最近一个时期,他创作出的《鹰》《鹤》《铸》《勤》《馨》《佛》《驰》《剑》和《丰》“等作品,结字用笔风格一致,骨力遒劲,气足神闲,法度严谨。从每一幅作品中我们体味到的是出之蓄势,收之饱满,厚重而不滞涩,端庄而不失灵动,结字趋于均衡,变化舒朗得体,节奏沉稳舒缓,气韵绵密中和,非儒者而不可得。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在王庆松身上,既有一种抑己让人、温文尔雅的儒者之风,又有一股宁折不弯、刚健顽强的侠者之气。古人常说,字如其人,书如其心。王庆松先生墨蕴儒风,笔有侠气,其作品具有古今相宜、刚柔相济的美感。
  欣赏他书法作品是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其色,其形,其意,其神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笔势雄奇,姿态横生,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十多载耕耘勤,赢得书艺满园春。王庆松先生这些年收获颇丰,已为同道瞩目。他书法作品1996年入选“四川省第二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1997年入选“四川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九七攀钢展”;1999年入选省直单位“庆国庆、迎回归”书画展;2007年入选“娇子杯”四川公安民警庆祝17大展,并获优秀奖等,先后参展50余次。其作品,1996年入选《当代书画家精品集》一书;199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捐赠作品荣誉证书;不少作品被刻入碑林庙牌和海内外单位、个人收藏。近几年,坚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面向大众,公益书法达500余幅。与此同时,王庆松被聘为杭州白石寺书画师。
  胸藏锦绣,口吐华章。诗,是生命的一个跳动的音符。
 
  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
 
  诗歌是王庆松先生在军校偶遇将军诗人任耀庭,任耀庭在学校采风,与大家谈诗歌创作,王庆松先生蒙发了兴趣,随后与诗歌结良缘。
 
  一次偶然,王庆松先生有幸认识了何洁、流沙河、叶延滨。要知道,当时很多诗集新华书店是买不到的,何洁老师毫不吝啬,把家里两大书柜诗集借他看,王庆松先生还受邀参加了83年《星星》诗刊菊花诗会。那时,流沙河老师的讲座红得一塌糊涂,文化宫50人的教室,经常是一两百人听讲,门票还不便宜,王庆松先生是每回必去。那是狂热的年代,也是诗歌的盛世。王庆松先生回忆:曾经可以为一句诗,半夜拉亮灯在记在本上,早上五六点又起床朗诵。
  一次次投稿,又一次次退回。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庆松先生的第一首散文诗就在《安徽青年报》刊出,随之又在《战旗报》刊发。
  但是,曾遇到一次波折沉重的打击了他的诗歌创作热情,原因和《星星》诗刊有关。当时他的组诗《觅》,决定向《星星》诗刊投稿,而且很快就收到了录用通知书,心中十分高兴,几乎做梦都在想即将要成为诗人。后面一天王庆松先生去编辑部,还得到了叶延滨的表扬,他还专门把王庆松引荐给陈犀副主编:“这就是《觅》组诗的作者”,陈犀老师说“诗不错,有新意,下期发。”左顾右盼,苦苦等了两个月,还是没等到发稿的音讯,在第3个月时收到了退稿通知:“因作品太多,不能刊用,实在抱歉,寄上30元稿费,诗不用,稿费照付。”后来他才知道,陈犀和白航主编是各审两期,另有组稿,权威解释《觅》诗过了时效性。王庆松先生决定,要放弃创作诗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该丢弃诗的念想在他心中不断燃烧。俗话说,一个人梦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可这梦想必须是自己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愿为命途多羁而奋发,不愿天生命好而坐享其成,不愿事事皆有死板定数!
  王庆松先后在《人民公安报》《四川日报》《战旗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经济日报》《安徽青年报》《鸭绿江》《青年文学家》《文学岛》《分忧》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两百余篇。著作:《恋爱婚姻实话录》《一个女博士的婚恋日记》《一个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诗情与书意能够高度地融合,足以证明王庆松充实的精神状态和综合素养。王庆松认为:“诗词创作和书法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需要借古鉴今,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才是优秀的作品。”王庆松在其艺术道路上,坚持“诗以言志”和“书如其人”的目标,其作品俨然成为来源生活又超越生活的独立创造。
  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盛世文兴。
 
  王庆松先生几十来笔耕不辍,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几十年研习不止,乐此不疲。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彰显的是其内心的力量。
 
  责任编辑 王美裕

上一篇: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名单公布
下一篇: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省级文旅联盟工作推进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