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列表

杜甫草堂 足音回响

2021-01-22 16:18:49   来源:蜀韵文旅/文旅网     作者:岳定海 

  我就坐在浣花溪畔的石头上,我的身后是用几大捆茅草盖的孤单的草堂,它的主人是杜甫。
  杜甫是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氏,他的祖上也是阔绰过的——晋代名将杜预,大家听说过吧?杜预曾立下赫赫战功,子孙也多有出息,几经迁徙,一支血脉在巩县繁衍,开出最惊艳的一朵,灿烂于世界——这便是杜甫。
  杜甫,干筋瘦削,一副未老先衰的模样。写的诗,要么是“路有冻死骨”,要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好像一辈子与霉运打交道,走路都是偏偏倒倒、病恹恹的,这让我对杜大爷一直不爽。而且他是那样的愁苦,一脸病容,好像比飘飘欲仙的李白大好多岁。细细一查,杜甫竟然比李白还小十几岁,是李大诗人的小老弟,这让我很惊讶。人生的记忆有时是处于幻境里的,我固执地认为,杜甫大李白几十年,常牵瘦马出行,也吃不了一顿饱饭,在他涕泪长流之时,李白欢快如孩童,正在云间轻盈如风地穿行呢。
  近年,我以平静的目光一直盯着杜甫弱不禁风的画像,看久了,便长叹:这样一副似乎不堪一击的身躯内,蕴藏着怎样强大的生命力与血脉搏动的创造力?大约六岁时,体弱的杜甫在郾城观看过公孙大娘舞剑,从他那句“罢如江海凝清光”里,我读到了紧张、屏蔽、突破与天光大开的剑术,又有谁能说,这不是让弱小的杜甫挺立起生命律动的脊梁呢?杜甫在吴越与齐赵漫游后,与另一位文学巨匠李白相遇。两人会面或许只是一瞬,真挚的友情却贯穿终身。
  生活之路还要向前伸展,杜甫生命中的重要年代是在“安史之乱”的腥风血雨中跋涉过的,是在流亡中哀戚地度过的……这期间,杜甫在亲友的资助下,砍了几根木头,寻来一些廉价的茅草,将就着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总算给自己仓皇落魄的心安了一个可怜巴巴的家。胡人安禄山在河北叛乱,几仗就冲撞到陕西地带。这还没闹腾够,没隔几年,徐知道又在成都内乱,这可苦了饱受磨难逃亡的百姓。杜甫混在惊慌的人流中,不分昼夜地赶路。山转水绕,他到达绵州,心情又刚刚好,便赞美起涪江边耸立的越王楼、梓州层林尽染的牛头山、盐亭粼粼水波中晃动的云溪了;甚至远行射洪,还向“初唐风骨”陈子昂表达了“惺惺相惜”的诚挚敬意。这时杜甫的生活相对安宁一些,他在梓州为乌云四散的天地挥泪写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后来的形势证明他喜悦得过早了些。
  杜甫在浣花溪建的草庐也不甚结实,屋顶上的“三重茅”被八月的狂风卷走,茅草乱飞,散落在江对岸,一群顽童欺他年老无力,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杜甫老人家喊破喉咙也没用,眼睁睁地看着避寒的茅草四散,如孤立无助的纸屑被吹打得七零八落。尽管杜甫如此狼狈不堪,他的心却总是向着温暖的地方着想,你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多么生动,多么丰盈。此刻的诗人,完全忘掉了茅屋被狂风掀顶的困窘,忘掉了黄土高坡胡人凌厉的呐喊声。
  时光无情,杜甫终于没熬过公元770年(唐大历五年),他死于颠沛流离的湘江船上,终年59岁。家人无力下葬,便将诗人的灵柩停在陌生地,等待数年后将灵柩运回故土,与先人墓园比邻。唐代大诗人韩愈用两句诗、仅仅十个字为杜甫漂泊而艰难的一生做了注脚:“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若杜甫地下有知,足可告慰。同时,让杜甫欢喜的是,流亡成都草堂的三年多岁月与寄居梓州(今三台)的一年多光阴,为他落难逃避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栖息地,也终于可以安放他瘦削的身体与漂流的灵魂了。这该是诗圣一生中珍贵的记忆吧。
  一千二百年后的寒冬,我拨开喧嚷的尘世人群,轻轻地走近,坐下,谛听诗圣杜甫浊重的脚步声徐徐而来……为这一刻,我等了千年。
  作者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供职新闻单位。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出版个人文学着作19部。
 

上一篇:沙湾老街:诗意地栖居
下一篇:四川成都:吹响乡村振兴人才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