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观察 > 列表

黑科技:助寻古蜀之谜

2021-04-27 11:41:51   来源:蜀韵文旅     作者: 

  “过去考古需将发掘出的文物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此次我们首次将实验室前置到考古现场。”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谢振斌看来,将实验室搬至田野,多领域专家协作,“黑科技”助寻古蜀之谜,是本轮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工作的最大特色。
  走进三星堆遗址白色的考古大棚,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数个装满了各类先进仪器的透明考古舱,身着白色防护服的考古工作者正紧张忙碌着。考古舱旁,应急检测分析实验室、微痕物应急保护室等各类实验室整齐排列,宛如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与人们对“田野考古就会日晒雨淋”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
 
  谢振斌介绍,目前中国共有34个顶级科研单位投入到此次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中,共同开展10项科技考古、8项文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多学科交叉让考古工作更精细、准确、及时。“发掘现场还引进了多功能考古操作平台,不仅可以载人悬空清理易碎文物,还可以装载文物出坑;既可以进行高光谱分析,也能开展三维扫描等信息采集工作。”
 
  在铺满象牙、青铜器的3号“祭祀坑”考古舱中,考古工作者正趴在操作平台上,小心地为坑中还未发掘出土的文物盖上防护膜,避免它们因湿度不够被氧化。其中,即将出土的青铜大口尊已经完成3D建模工作,3D打印出来的“外壳”将包裹其外,起到保护作用。
 
  “3号‘祭祀坑’出土了大量象牙,象牙看起来结实,但出土后会快速脱水,难以保存,有许多文物也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3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徐斐宏介绍,该“祭祀坑”的文物发掘全部由考古工作者借助操作平台悬空完成。此外,“祭祀坑”旁的实验室可以及时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研究、分析。
 
  在100倍的超景深显微镜下,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将不足1毫米见方的土样放到镜头下,黑漆漆的泥土上顿时显现出纺织品的经纬结构。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专家周旸介绍,三星堆遗址发现的丝绸痕迹是四川首次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从正在发掘的3号“祭祀坑”采集的土样中还发现了更明显的丝织物残痕。
 
  可以说,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各种高科技设备武装到了几乎所有环节。在实验室里使用了超景深显微镜、雷磁pH计、高频振荡仪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说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科技含量最高的考古。
 
  十八般武艺只为了追寻无言的文物抛给人们的难解文化之谜……
 
  3D打印技术
 
  在提取一座高达70厘米的大口尊时,首次使用了3D打印技术:先利用3D扫描仪搜集大口尊的形态数据,用3D打印出一模一样的石膏模型。在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后,再给真正的大口尊穿上,使用套箱方式提取文物。
 
  便携式X射线荧光
 
  这是一种物理性原位无损检测分析设备,可获取文物表面的元素组成和相对含量,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小巧便携的特点,在考古发掘现场,可以快速了解检测对象的材质。这次发掘主要应用在检测青铜器、象牙和金器上。扫一扫,成分便知。
 
  X射线CT
 
  原位衍射,原位成分分析的方法,可在最小干预文物的基础上,获取尽可能多的内部结构信息、基体成分信息、锈蚀产物等信息。
 
  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
 
  拉曼可以实现原位无损或微损分析,检测范围广,有机或无机物均可分析,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精准性高,可对样品表面进行微米级的微区检测。此次考古主要应用在锈蚀物和颜料分析上。
 
  扫描电子显微镜
 
  用于观察物体表面微观形貌和结构信息,具有高分辨率、放大倍数高的特点。此次发掘过程中确认丝绸及纺织物痕迹等环节,就大量使用到了这种仪器。  
 
  责任编辑:王美裕

上一篇: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省第十二届(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泸州江阳开幕
下一篇:考古之旅:37次发掘三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