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观察 > 列表

乡下的竹编记忆

2020-12-15 13:04:39   来源:蜀韵文旅/文旅网     作者:顾 问 

  老家多产竹子,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一片接一片,一丛连一丛,一根拉一根,竹子们拧成一团,破土成林。

  小时候,竹制品在所有家当里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比如在家庭里,吃饭的竹筷子、装筷的竹筷篼、洗锅的竹刷把、滤米饭的竹筲箕、洗红苕用的竹苕篼、婴儿时用的竹箩篼窝、幼儿时用的竹背篓等,真可谓一个家庭里就可成立一个竹制品文化博物馆。大房子的篾匠们在国荣叔的带领下,依靠娴熟的竹编手艺,在竹制品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我记忆里,有家便有竹,有竹便有家,这是我老家的特点。竹是家的坐标,家是竹的亲友。家若无竹,则无生气;竹若无家,则显孤独。

  老家的那片足有三十亩地盘的竹林,自东北反时针方向蔓延开去,再北,再西,再南,最后东南,天然形成了一把座椅形屏障。屏障的正中坐落着住有八户人家的四合院,四

  合院由此而著称“大房子”。随之,竹林也有了“大房子竹林”之名,远近闻名得很呢。

  记得那时候,大房子的谁家没钱买盐、买油,或学生差学费,或差钱治病了,毫不犹豫地提着刀跑进自家竹林打主意。不足半天的工夫,一捆100斤左右的上等竹,在当地骝马场集市上卖了个好价钱——一元钱。别看这一元钱,对于今天来说不算啥,可那时候相当于一个大人在集体挣工分10天左右的收入。若没记错的话,当时的盐价为一角五分钱一市斤。可见,当时的竹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何等的价值!占有何等的地位!
 


竹编门市(摄影 / 税可以)

  然而,大房子的人穷则思变,由光念公家带头,后是国财叔、国文叔等本家人跟上,把竹加工成簸箕、篾凳、背篼、篾扇和谷箩篼、晒席、围席、挡席、粮囤子等家庭用品和农用具,推向集市,寻求竹的更大开发价值,以期实现脱贫愿景。以今天的话来说,当时大房子的人可谓自发形成了一个竹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尤其光念公家的老五——国荣叔,身材瘦小、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毕业,却手艺超群,口碑好、人脉丰,带领大房子的人生产出的竹制品不仅在当地骝马场集市站稳了脚跟,还远销到了资中的舒家、龙江、马鞍、孟塘,资阳的堪家、红莲、小院、石岭、伍隍等县、市所辖的乡镇。

  不追溯太远,仅我记得的那个年代,不论是家庭,还是集体生产队,竹制品在所有家当里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比如在家庭里,吃饭的竹筷子、装筷的竹筷篼、洗锅的竹刷把、滤米饭的竹筲箕、洗红苕用的竹苕篼、婴儿时用的竹箩篼窝、幼儿时用的竹背篓等,真可谓一个家庭里就可成立一个竹制品文化博物馆。

  大房子的篾匠们在国荣叔的带领下,很快抢占了先机,在竹制品领域获得了一席之地。尤其晒粮使用的晒席和收割稻谷必须使用的挡席两个产品,在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市场需求翻倍递增。因此,大房子的匠人们在灯下作业创历史新高。随之,大房子的竹林创历史辉煌,竹枝丫、竹叶以及残料篾的使用也被推上了新的高潮。家家户户都说柴火烧不完了,硬是把新换的竹桷子在瓦屋的四周堆码得毫无空当。有些家庭,东屋码满了还西屋码。那些筢竹叶的外来客,时常被大房子的人直接邀请到家里去背柴火,乐得大伙直夸:大房子的竹林好,大房子的人更好!

  可是,产品随着市场需求的爆发,大房子的竹林一天比一天告急,原材料紧缺也创历史新高。最后,逼得国荣叔他们不得不做出决定:答应广大客户们的要求,以预约时间的方式上门服务。国荣叔他们只带工具,食宿、原材料由客户方解决。这样,才使得大房子竹林的元气渐渐恢复。

  在竹制品生产过程中,划篾,是一道技术含量很高的工序,否则,划出的篾使用率低而报废率高。竹被划出的第一层为青篾,第二层及以后的为黄篾。如果一件制品,全用第一层青篾编制,其效果肯定为一流的,既端庄豪气,又精美耐用,可这做法较耗原材料,致黄篾全报废。故,大多竹制品是以青篾为经,黄篾为纬,青黄相间,既美观又耐用,还生态、环保且节约。

  但事实上,许多匠人的划篾技术仅停留在第二三层,能达到第四五层的,就可谓顶尖级别的大师了。这样的匠人寥寥可数。记得在孩子们中流传着一首有趣的歌谣:“老大青黄(亲房)行走厅堂,二黄三黄听候厢房,四黄五黄发配灶房。”这,听上去有些诙谐令人发笑,但实际上很精到地描述了匠人的技能功底,以及竹变成篾后的去向。
 


竹编工艺品(摄影 / 税可以)

  然而,盛名之下的国荣叔,其技能不仅成功地达到了第五层,且超越到了第七层。这可令很多老篾匠汗颜,无不称绝。第七层篾,薄柔如丝,可在上面直书毛笔字,叫人误以为是丝绢品。

  国荣叔把第七层篾编成了扇品推向市场。当然,篾扇不是他首创,骝马集市上早已有之,不足鲜道。然而,他制作的篾扇上面涂了一层桐油,风力特别好,更绝的是,可折叠如绸扇般,轻盈灵巧,便于放进包携带。因此,他的篾扇一上市就引起轰动效应,畅销断货是常事。可同行对他产生了嫉妒情绪,以恶语攻击他。有一次,另一个卖扇人对国荣叔编的篾扇嗤之以鼻。蹲着的国荣叔立起身来笑着对那卖扇人说:“你的扇确实做得不错,厚实得体,粗得健体,最大的功能是做防身武器,小偷、抢匪都得畏惧三分。我那扇手指一戳就破了……”国荣叔的调侃话,说得现场的人哈哈大笑,那卖扇人脸上也泛起了红。

  后来,我问国荣叔为什么不“以牙还牙”攻击那卖扇人,反而使场子平添了几分和谐?

  国荣叔说,一个手艺人要有品质,应像我们的竹子那样胸怀大度,不惧环境恶劣,不与树争高低,不计较得失与名利,不管什么场合都能派上用途。一根小小的竹竿可将一大船撑出江海,一条宽不过四指、长不过五尺的竹扁担可承挑起一二百斤重的货物。这就是我们天天打交道的竹的生性与本领,值得一学,值得一学啊!

  而今,国荣叔的这番精辟答辞,时常萦绕在我的耳际,令我沉思半晌。

  2014年端午节那天,城里人都在以粽子为主题举行各种活动,而家住大房子竹林下的国荣叔,却手拿一把镰刀,背上一个竹背篓,独自早早上山去收割责任地里成熟的油菜。一块地的油菜,还没被他收割完,他却完了,一倒下就再也没爬起来,年仅54岁。

  据说,他倒下的那几天,老家那连片竹林中的鸟儿们通宵达旦以啼叫的特别方式,为这位名垂竹帛的竹编艺人送行!  

  责任编辑:李磊

上一篇:田湾河:被人遗忘的人间仙境
下一篇:彭山,半得山水半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