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播报 > 列表

享誉川东北的西充文庙

2019-07-18 15:38:45   来源:文旅杂志     作者:吉怀康 

  文庙又称孔庙、学宫等。西充文庙原址位于县城学街,大门前有石坊,上竖“万世宗师”横额。现存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礼门、东西厢房、东西配殿。大成殿西侧前檐三架梁下有“一览文明新气象,千年朱四旧规模”墨书题记。整个建筑群是当时县城最为恢宏壮观的古建筑。
  整个文庙建筑精巧别致,以南北轴线为通道,院内绿树林立,颇具园林风格。推开两扇朱漆木门,一阵儒雅的古风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为牌楼式建筑,山门上赫然镌刻着三个镏金大字“檑星门”,屋架为小式穿斗石木结构。大门两边有护柱石,屋顶呈歇山式结构,山门与大成殿以过厅相连。山门下有11级石阶,拾阶而上,穿过石桥便到了过厅。过厅柱础分前后,前柱础原有四个石狮虽已毁损,但痕迹依存,后柱础呈莲花形。
 
  据清康熙年间的《西充县志》记载:西充学宫始建于宋淳祐年间,隔着象溪而与县衙并峙若两翼然。虹溪自东入城,至学宫前与自西北入城的象溪合流,是为泮池。二水环流,文河如带......整个建筑群规模严整,人文蔚炳。明嘉靖时的郡倅朱高改旧制,沿象溪筑城墙而把文庙置于郭门之外。其后的明朝崇祯年间有所修缮,至清康熙年间戴明凯做县令时,因屡遭兵燹蹂躏燔毁,文庙所在之地已是杂草丛生,西充文脉几至中断。当时清政府正期待振起斯文,隆儒重道,加意培养人才。鉴于明末清初西充元气大伤,民力殚瘁,鸠形菜色,无力重建,戴明凯便逐年捐出俸金,渐次扩大规模。清嘉庆、道光年间又曾多次补建修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虹溪暴涨,文庙被冲毁,再次重建。重建后的学宫仍以虹溪为泮池,架桥于其上,其形制一直维持到现代。
  西充文庙所在地风水极佳,其脉自孝廉山蜿蜒而来,平地中间凸起如倒覆着的盘子。文庙就建在盘子之上,精气团聚雄壮。两溪环流,被视为“玉带缠腰”。化凤山在东,如凤凰欲振翅而冲云汉;西溪蜿蜒,如蛟龙欲腾跃而上升,头角可薄日月而无所不达。明代邑人黄辉就认为,西充自明代马廷用父子以经学、行谊被天下人所推崇后,连年人文蔚然,高中榜首者前后相望。这与西充文庙的修建“邀灵山川,导迎喜气”不无关系。
  但以前的黉宫,一直以虹溪为泮池,地势低洼,清嘉庆年间就有人指出,黉宫之内,其气宜炼;黉宫之外,其气宜纵,所以虹溪两岸,宜架桥以使其气连贯而轩敞。然而由于耗费巨大,久议未决。直到道光二年,才终于筹足资金,选择良才,开始营建。对于桥的选址,初时意见颇为分歧,有主张在下游的,有说该在上游的。进士李庄指出,此桥不是拿来方便人马通行的,而是学子如雏凤,要给他插上翅膀,使之飞翔;如蛰龙,要激励他使之腾跃。桥就该建在学宫前的泮池之上,如虹彩倒映,波纹澄澈。学子们从桥上走过,飘飘然必有凌云之志。不料凿渠砌底石时,发现有古桥痕迹。据碑文记载,旧桥建成于明嘉靖辛丑年,名“会龙桥”。原来桥上还建有亭,名曰“观澜”。相距近三百年的前人后人皆选择了同一个桥址,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新桥建成,命名“黉宫”,李庄特地写了《重修黉宫桥碑记》。学子们登上该桥,果然上观星斗联辉,下瞰荇藻皎洁,荡涤胸次,拓宽眼界,顿生金榜题名之心,蟾宫折桂之志,西充文脉,由此发扬光大。
 
  2004年,因旧城改造,西充文庙迁建于莲花湖北岸、纪信广场东南面。迁建严格遵守“要恢复到明代风格,按文庙规格修建”的原则,利用拆下的原材料,按照1502年明朝文庙的风格和规模复原。同时,完善了文庙尊孔祭孔的功能,将东西厢房设为陈列展览室;复原了棂星门、大成门。
 
  2013年4月,西充文庙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成为享誉川东北的文物古迹。
 
责任编辑:杨君

上一篇:舞龙求雨:祥龙板凳龙
下一篇:2019康定情歌国际音乐节8月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