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攻略 > 列表

我是猫粉”,熊猫的猫” ——作家蒋林与大熊猫的不解之缘

2020-12-09 11:32:44   来源:我是猫粉”,熊猫的猫” ——作家蒋林与大熊猫的不解之缘     作者:兆 化 

  2014年,当成都IFS高高的外墙攀上那只著名的装置大熊猫时,媒体是这样形容它带给成都这座城市公众视线的化学效应的:“美国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的大熊猫,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形态为自己发声,同时,也为成都发声。”此后,一句“我在熊猫屁股下面”,成了成都人相约见面心照不宣的唯一。
 
  也就是从那时起,成都青年作家蒋林开始关注熊猫文化,并逐渐成为一名十足的“猫粉”。他创作以熊猫为主题的儿童文学,走进学校科普熊猫有关知识,进社区宣传熊猫文化……经过这些年与熊猫的接触,蒋林已是半个熊猫专家,也俨然成了四川大熊猫的代言人。
  写熊猫给女儿的最好礼物
 
  熊猫是在地球上生活了800万年的“活化石”,熊猫文化为中国独有。
 
  “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宝缺乏充分的了解,中国究竟有多少熊猫?它们都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每天吃多少竹子?鲜有人能详细回答。普通人可能只知道熊猫很萌,却不知道熊猫的尾巴是白色的,熊猫的前掌有六个手指,大拇指上还有一个尾拇指。”经过这些年与熊猫的接触,蒋林已是半个熊猫专家,“既然宣称自己是猫粉,那我就有义务向大众普及有关熊猫的知识”。
 
  今天,成都IFS外墙上的“爬墙熊猫”依然吸引着众多来自各地的“粉丝”到此“打卡”。而每次经过这里,蒋林总会在“爬墙熊猫”下面静静地待一会儿。“熊猫是成都联通世界的外交官,是最具特色的成都文创代言人,是成都的活雕塑,是成都生活之美的形象大使。从事与熊猫有关的工作后,这两年,我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弘扬熊猫文化以及如何壮大熊猫产业,虽然很多前辈对此进行了很多可贵的探索,但依然没有走出碎片化发展阶段。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大熊猫应该还可以创造更大价值。”蒋林说。
 
  蒋林的身份是青年作家、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写过不少优秀作品。同时,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父亲。
 
  蒋林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今年13岁。“大女儿很喜欢熊猫,不仅有全套熊猫服,还曾前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做志愿者。”说起女儿,蒋林满脸温柔。
 
  作为一个作家,献给女儿的最好礼物当然是自己的作品。“我一开始其实是写严肃文学的,有了女儿后,我陪伴她阅读了很多儿童文学,或许从那时起,熊猫的故事便在我心中萌芽。”蒋林说,扎根成都后,他发现古蜀文明和熊猫文化很值得深究,而熊猫这样一个中国独有的题材,却缺少优秀的文艺作品。
 
  有一回,蒋林无意间了解到一个关于熊猫的故事,“这个传奇的故事让我很激动,通过网络获取、进入档案馆、采访熊猫专家等,我搜集了大量关于这个故事的细枝末节”。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当蒋林把熊猫“明”的故事与当时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分享时,没想到她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熊猫的故事很励志,适合孩子阅读,也坚定了我写下这个故事的决心”。
 
  赞熊猫讲熊猫励志故事
 
  事实上,蒋林第一次知道熊猫“明”的故事,来源于《科幻杂志》谭楷老师的一篇短文。这篇文章很短,不足千字,但信息却极为丰富,且跨越数十年的漫长岁月。
 
  这篇名为《英国老人的最后心愿》的文章,讲述了英国老人大卫·特纳到成都看大熊猫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来自西方的非法捕猎者,打着动物学家、探险家和旅行家等旗号来中国西部捕捉大熊猫,试图得到活体大熊猫。这些人穿梭于崇山峻岭,贪婪的目光对准一只只与世无争的大熊猫。
 
  1937年,一只叫“明”的熊猫不幸被英国人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捕捉。“明”不到1岁,还是一只幼崽。
 
  当时,日本法西斯正入侵中国。为了安全地把捕捉到的十多只大熊猫运回伦敦,史密斯把它们分别关在笼子里,装上卡车,然后取道香港,乘船回伦敦。这是一个险象环生的过程。顶着日军飞机的轰炸,面对颠簸的山路、茫茫大海和漫漫黑夜,史密斯和十多只大熊猫历尽艰险:炮弹的袭击、黑夜的枪声、坠崖的汽车、飞溅的沙石……
 
  在漫长的行程中,多只大熊猫因为各种原因死去。幸运的是,年纪最小的大熊猫“明”活了下来。
 
  回到伦敦后,史密斯将“明”卖给了伦敦动物园。
 
  毫不意外,英国人对“明”的到来十分狂热。即便伦敦动物园以拥有全世界各种珍稀动物而享有盛名,但“明”的到来,使动物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前来看“明”的市民络绎不绝,就连当时还是小女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前往伦敦动物园看望“明”,并成为它的粉丝。
 
  尽管动物园给“明”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条件,但“明”在伦敦的日子并不安宁,因为英国正在全力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战争的阴霾,迟迟没有散去。
 
  在动荡的岁月里,在战争的阴云下,“明”却表现出了乐观、积极的一面,它似乎依然置身于故乡的大山,对一切艰难困苦泰然处之。
 
  “明”的这种精神面貌,引起了饱受战争伤害的英国人的关注和思考,有媒体立即将“明”树立为精神偶像,希望大家向它学习,乐观起来,坚强起来,勇敢起来。
 
  他们以“明”为主角,拍摄了反战纪录片。
 
  他们以“明”为主角,拍摄了反战明信片。
 
  在人心惶惶时,“明”积极、乐观和勇敢的形象,成了英国人的慰藉。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喜欢“明”,前来看望它的队伍越来越长。从“明”的身上,他们获得了更强的信心和勇气。
 
  遗憾的是,1944年,在盟军赢得二战胜利的前夕,“明”在一个暴风雪之夜去世。“明”的去世,引发了整个英国的哀悼。《泰晤士报》特别发布讣告,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据说,这是《泰晤士报》首次为一只动物去世而发讣告。
 
  是的,“明”值得我们铭记;是的,人们从未将“明”遗忘。
 
  2015年,“明”的雕像在伦敦动物园落成,它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当天的仪式上,伦敦动物园学会董事长拉尔夫·阿尔蒙德说:“70多年后,人们又可以再次看见明的笑容。曾经为伦敦市民,特别是孩子们带来欢乐的‘明’平安归来,这将永远被伦敦动物园铭记。”
 
  蒋林被“明”的故事深深打动,“它的经历会带给我们诸多启迪。所以,我决定写下这个故事,否则我会感到非常遗憾”。
 
  2017年9月,蒋林开始动笔写《熊猫明历险记》。期间,他正好在北大学习,白天学业繁重,他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写。11月,4万多字的《熊猫明历险记》一气呵成。出版时,蒋林在书中慎重加了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我女儿和所有崇尚智慧、勇气、力量的人。”
 
  之后,《熊猫明历险记》亮相央视《读书栏目》,熊猫“明”的故事被拍摄成了微纪录片。
 
  2020年是人类科学发现大熊猫的第151年。10月17日,蒋林的另一部关于熊猫的长篇小说《熊猫王》的首发式在某书城举行。蒋林透露,他的第三部熊猫题材作品的初稿已经完成,不久将与读者见面。
 
  读熊猫分享大熊猫传奇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跟着妈妈参加蒋林的读书分享会。之前,这个小朋友对大熊猫并不了解,通过这次分享会,他对熊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后,他主动问了蒋林很多问题,比如熊猫睡觉时会做梦吗?
 
  这件事给了蒋林很大的启发:可以通过读书分享会推广熊猫文化。于是,他开始走进盐道街小学、熊猫小学等多个学校和社区做有关熊猫文化的分享活动。
 
  一方面,蒋林为大家科普有关大熊猫的知识,另一方面,他很乐意与大家分享熊猫的故事。“比如熊猫51的故事,很适合讲给孩子们听。”蒋林说。“2006年,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出生了一只超级早产儿51——其因体重为当时全球最轻的51克而得名,而大多数熊猫宝宝出生时的体重都在150克左右。那时很多人以为51不能存活。没想到,在饲养员的精心照顾和熊猫妈妈的抚育下,51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茁壮成长。51的性格很坚韧,或许因为觉得自己很弱,所以它在成长过程中非常积极向上,这些都能够带给孩子们更好的感受和启迪。”蒋林说。
  “”熊猫传播大熊猫文化
 
  蒋林对巴蜀文化和熊猫文化有很深的思考。他认为,熊猫文化是天府文化的一部分。“熊猫本是猛兽,充满力量,但给人的感觉非常可爱,具有亲和力。就像成都经济实力很强,但又具有乐观包容的气质。但当下,我们的大熊猫文化开放得还比较局限,大家对它的认识还需要加强。熊猫的文创产品很多,但有影响的较少,缺少一个实在的IP形象,缺乏精耕细作的态度,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文创产品。相反,国外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要好很多,比如电影《功夫熊猫》,将熊猫和功夫二者内在的价值有机结合,火遍全球。”
 
  这两天,蒋林正潜心研读《熊本熊》。2011年,贯通日本九州的新干线全线开通,日本熊本县政府为了提高城市知名度,邀请设计师设计了熊本熊这个吉祥物。依靠呆萌的形象、独特的授权运营方式,熊本熊成为世界上拥有极高人气的吉祥物,以它为中心的相关产品不计其数,熊本熊的表情包也火遍网络。“我们有必要深挖大熊猫的生活美学,开发能影响世界的舞台剧、电影、动画、广播剧等。当有一天我们的熊猫能像迪士尼、熊本熊那样火遍全球,我们的熊猫文化推广才能算成功。”蒋林说。
 
  在推广熊猫文化的道路上,因为热爱,蒋林不遗余力,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王美裕

上一篇:科学发现大熊猫第一人阿尔芒·戴维 让大熊猫从深山走向世界
下一篇:五大线路 畅游南充 南充精品旅游线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