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生活 > 列表

当三星堆文物“出差”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024-10-22 14:20:08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曹燕文 

  近年来,公众对以三星堆、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好奇和热情不断高涨。相关文物每一次到全国各地巡展“出差”,总能引发广泛关注。10月13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圆满结束。闭展之前,中国旅游报记者在现场感受到了公众空前的观展热情。
 
  文物“出差”受追捧
 
  “参观基本陈列展的观众请从共享大厅上扶梯,穿过走廊就是。参观三星堆的观众从共享大厅一层的大门到水街,然后进入主楼一层排队。”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入口,身穿红马甲、佩戴麦克风的志愿者正引导游客有序排队参观。
 
  2023年12月2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百天即接待观众超50万人次,这座主体为“运河之舟”外形的建筑,是首都文化新地标之一,也是北京旅游的热门场馆之一。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每天的观众都不少,特别是探秘古蜀文明展开展以来,大家观展的热情持续高涨。经常是排队的队伍绕了又绕,看不见头和尾。”志愿者刘阿姨说,博物馆20时闭馆,19时排队的观众还不少,“虽然每个志愿者的引导工作是1小时,但是其他志愿者来交班时如果碰上观众太多,我们也走不了。”
 
  “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从6月27日开展以来,这种人山人海的场景几乎每日上演。临近闭展,北京一些中小学将这里作为秋游目的地,年轻活泼的身影在“运河之舟”穿梭,在神奇瑰丽的三星堆、金沙文物前驻足。
 
  这也是三星堆和金沙文物每次“出差”时的常态。之前,上海博物馆推出“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网友评价火爆程度堪比热门演唱会,在预约通道刚开启的前两日,都是仅开通5分钟内预约名额就被一抢而空。随后,上海博物馆东馆将每天的预约量扩容。但就算如此,博物馆每天的观众接待量均达到上限。
 
  文物“撞款”受关注
 
  进入展厅,放眼望去,观众既有莘莘学子,也有坐在轮椅上白发苍苍的老者。有人希望利用光影效果“佩戴”上黄金面具打卡,有人在展品前久久端详、认真阅读相关文物的介绍……
 
  为什么公众对古蜀文物有如此巨大的热情?来自湖北的观众尤先生特地陪着老父亲前来,这个展览是他们北京之旅中的重要内容。“2021年央视直播三星堆考古‘上新’时,我父亲津津有味地看了几个小时。三星堆青铜面具还出现在2022年的春晚,我们全家都很激动。”尤先生说。
 
  “青铜神树”的雄奇、“青铜大力人”的诡谲、青铜面具凝重表情里突出的眼睛和锋利的嘴唇,总是能引发人们无数的想象。展览分为三大篇章,布局紧凑,灯光有穿透力,氛围感好,空中和四面墙体点缀着玄鸟、青铜神树纹样、青铜器物上各种纹饰的造型。
 
  沿着展厅缓缓前行,金沙遗址的展品映入眼帘。观展过程中,不少观众发现从造型、风格上看,三星堆青铜人像所佩戴的黄金面具,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高度相像。不止黄金面具,两个遗址还有不少玉器文物“撞款”。
 
  三星堆和金沙之间的直线距离为40多公里,两者之间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三星堆文明突然消失,奇妙的“撞款”是否说明,三星堆或是金沙辉煌的过去?金沙则是三星堆的延续?
 
  现场的讲解员提到,专家目前普遍认为,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部分文物之间的这种高度相似性,证明这两者同属一个文化系统。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成果可以认为,金沙文化正是对于三星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共同成为古蜀文明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展览主题的来由和用心。
 
  “表情包”文物成焦点
 
  各种自带“表情包”的明星文物是观众打卡的焦点。2021年出土的一件青铜扭身的跪坐人像格外引人关注,扭头跪坐人像看上去像个“现代人”,国字脸、高颧骨、肌肉紧绷、目光严肃、眉头紧锁。正如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评价:“这惊人的冲天发量和严肃紧绷的表情,像极了我加班时的状态”。铜兽首冠人像,因为其头部突出的形似象鼻的冠饰被网友戏称为“路由器”……
 
  展厅中最大的一件文物是戴冠纵目青铜大面具,于2021年在三星堆遗址的三号坑出土,形制完整,气势雄浑,独自拥有一整个不断变换背景视频的展台,旁边还有视频分析讲解它到底是怎么铸造出来的。太阳轮也是一件明星文物,观众说它真是太像方向盘了……从这些文物出土之日起,它的用途便引来公众和专家源源不断的猜测。正如展览前言中所说:“已知的越多,未知的也就越多!”
 
  此次展出的“青铜大立人”是复制品,但人气依然很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猜测他的手中是否持有某种法器。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人们将天马行空的想象置于其上,甚至有调皮的网友说,“青铜大立人”手里拿着的是一个“自拍杆”。讲解员说,目前专家推测“青铜大立人”手握的可能是象牙,可能是玉琮,也有可能是权杖。
 
  现场放映的视频很好地提升了观展体验。视频中,一些文物采用数字化修复演示的展陈方式,借助修复师的手工拼对结合AI算法,通过数字化虚拟修复技术实现器物的跨坑拼接及修补复原,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原比例研究性复原的仿制品,重现文物的神采光华。另外,博物馆地下一层举办的“奇遇三星堆”VR沉浸展览,则通过VR技术带领观众走进神秘的古蜀国,沉浸式体验古蜀文明的魅力。
 
  观众喜欢三星堆,也喜欢以个性化的拟人方式解读三星堆。正如展厅墙壁上有一首诗《互观》,文物讲述文化故事,观众在观展中收获良多,在古蜀文明中看到创造力、智慧和古蜀人生动的自我表达。而在数字化时代,观众又在“表情包”明星文物中寄予想象和热爱。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文物考古爱好者称三星堆是“我堆”,亲切活泼。“虽然展览人很多,但值得一看。‘我堆’实在太有想象力、创造力了,膜拜。”来自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小顾说,“将古老文明与现代都市生活巧妙结合,也许是我在专业上可以探索的方向。”

上一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暨“长征路·思德行”活动 座谈会在成都武侯区七道堰举行
下一篇:成渝故道上的文旅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