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巴蜀文化 > 列表

羌族非遗展开绚丽画卷 ——聚焦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川省)建设成果

2021-07-13 09:57: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付远书 

中国古羌城“羌年”庆典现场(茂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川省)名列其中。自2008年10月批准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经历了从规划制定到平台建设,从精神家园重建到乡村振兴,从抢救保护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向正式成为保护区的蜕变。
 
  保护:探索灾后重建的成功经验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川省)涉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理县、茂县、松潘、黑水和绵阳北川、平武以及邛崃南宝山7县1镇,是藏羌民族文化走廊的核心地带。这里是被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称为“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区之一,和谐聚居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然而,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地震,让羌族非遗资源及保护成果严重损毁。
 
  保护迫在眉睫。震后5个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迅速建立。据介绍,“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在保护区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和非遗资源普查,采取抢救、收集、记录、保存等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将遭受大地震重创的羌族文化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深入保护区进行大规模非遗资源普查,基本掌握了羌族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濒危程度,并按轻重缓急开展抢救保护工作。
 
  借助灾后重建的重大战略契机,四川将非遗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保护区整体性保护有效结合,先后启动建设了178个文化生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茂县古羌城、北川巴拿恰羌族风情一条街等一批具有浓郁羌族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拔地而起;理县桃坪羌寨、茂县黑虎羌寨等一大批羌寨修葺一新,这些项目与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旅游精品村寨一起成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有力支撑。
 
  之后的12年,四川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聚焦“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总体规划为科学依据和建设指南,抢救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羌族文化多样性,充分尊重保护区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提高了羌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与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四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生态得到有效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
 
  利用:生产性保护助推产业发展
 
  12年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坚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非遗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从2011年开始,羌族草编技艺传承人、北川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强先后在北川乡镇及县城的禹羌传承培训学校培训草编技艺。当地村民学成后,与公司签订协议,利用田里的稻草秸秆等材料,加上公司提供的辅助物料,按订单生产草编产品,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当地留守妇女在不耽搁家务的同时,每月可稳定增收1000元左右。
 
  如今,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帮助下,黄强利用各个乡镇的文化站建立了羌族草编传承及生产基地20余处,成立草编合作社8家,年销售额达200万元。羌族手艺人还为凉山、攀枝花、雅安等地区的彝族、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送去了草编技能培训,让羌族草编走出了北川。今年,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建立草编培训中心,当地苗族、侗族等搬迁移民获得技术培训,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此外,阿坝州还成立了“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阿坝州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协会”,推动以羌绣为代表的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妇女居家就业。同时,阿坝州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功在理县西山村、茂县岩窝村等开创了旅游扶贫新模式,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传承:走出文旅融合的传承新路子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羌文化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阿坝州、绵阳市兴建了羌年、羌绣、卡斯达温、博巴森根、羌族口弦传习所及古羌水磨漆器传习所、平武羌绣传习所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传习中心,常年开展活态传承、传习活动。当地政府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也极大增加了羌族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保护的自觉性。
 
  非遗不仅要保护,更需要传承。茂县凤仪镇学校成为保护区内非遗进校园的缩影。这里的孩子不仅参加众多非遗项目的课外学习,就连广播体操也换成了别具羌族风味的肩铃舞。此外,茂县还在雅都镇、太平乡、曲谷乡、黑虎乡等多个乡镇设立国家羌语基础教育教学点,开设非遗兴趣班,组织羌笛、羌绣、瓦尔俄足节等非遗项目的教学。汶川县、理县将乡土教材《沃布基的故事》《云山的家园》列入小学课程。有声有色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羌文化的种子。
 
  在宣传推广羌文化方面,四川也不遗余力,不仅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羌族文化展示展演活动,还出版了《羌族文化传承人口述史》等。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茂县的中国古羌城以打造羌文化核心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常年坚持为游客提供活态展演。每年五月初三到初五的瓦尔俄足节,当地群众以中国古羌城羌文化广场水景观、彩虹云梯为天然舞台,利用羌文化广场、水景观、羌王官寨、歌仙坪、仙龙坪等景点活态展演敲羊皮鼓、吹羌笛、唱羌歌、跳萨朗舞等羌民族艺术。节庆活动让各民族同胞共享节日欢乐、体验节日文化和增进民族情感的同时,也带动了羌年、转山会等涵盖文化体验、体育运动、自然生态、康体养生等多个板块的文化品牌,成为茂县一张张亮丽的文化旅游名片。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古羌城景区仍然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为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了成功经验,是中国智慧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据悉,下一步,四川省将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区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加强羌语言等濒危项目的抢救保护,开展丰富的羌民俗文化活动,加大羌区传承人队伍培训,推动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推进以羌文化为特色的非遗小镇、传统村落建设,增强羌族文化传播力度。同时,把保护区建设与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让保护区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责任编辑:王美裕

上一篇:资中木偶“唱”川剧 婉转百年
下一篇:【连载】《一个华西女博士的婚恋日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