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巴蜀文化 > 列表

《动漫川剧古诗词曲》助力戏曲进校园

2021-04-09 09:59:59   来源:文旅网     作者:陈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四川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
  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为推广普及川剧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了解传统川剧文化,感受传统川剧的独特魅力,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浓厚氛围,融合动漫、古诗、川剧、课件,创新制作、出版《动漫川剧古诗词曲》电子出版物。通过校园试教学实践,引起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中央和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关注,中国文化报以《川剧进校园有了新法宝》进行了报道。作品入选“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动漫创意)”,对推广川剧艺术、探索新媒体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到积极作用。
 
  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川剧为代表的四川戏剧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四川人的性格和情感,是四川的文化符号与标识之一。
 
  四川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名人频出。当代文化名人“巴蜀鬼才”魏明伦被公认为中国艺术界一大怪杰,硕果累累,一大批川剧作品轰动全国。魏先生说“川剧是哺我的乳汁、润我的课堂”。他在戏剧、杂文、辞赋领域穿梭,变化多端,均有不菲的文学成就。“中国戏曲导演第一人”谢平安先生与魏明伦一样也是小学没有毕业,他从小就耳闻目睹,看戏、演戏,深受传统戏曲文化的熏陶。他为全国30多个剧种执导150多部戏,个人连续8次获得文华导演奖,执导剧目7次获文华大奖,7出戏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为中国戏曲作出了突出贡献。二者均是小学文凭,他们的成功得益于积累的深厚传统文化功底。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看戏、演戏,通过川剧学习文化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量的实践中已深深地融入他们血脉。在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中,他们厚积薄发,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影响着世界,在世界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中,美国拍摄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和灵感。
 
  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继承的宝贵遗产之一,又是需要我们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注入新的鲜活内容的精神财富。
 
  《动漫川剧古诗词曲》的继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靠简单的继承传统,既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完成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我们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创新是继承的动力和载体,需要我们不断发扬光大,注入新的实践探索、新的鲜活内容。
 
  为适应现代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萌发了将古诗做成动漫川剧,让川剧与古诗结合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想法。用青少年喜欢的现代动漫方式,通过透着浓浓“川剧味”又具有全新视觉风格和视觉表现形式的作品,为青少年了解传统川剧营造良好氛围,在传承川剧艺术的同时拓展受众面,逐步地让青少年了解并接受川剧。
 
  制作出版的《动漫川剧古诗词曲》将川剧传统音乐引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通过古诗、川剧、动漫、课件巧妙结合,用青少年喜爱的动漫方式和语文课所学的古诗词,依据童声的音域谱曲,运用川剧“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的唱腔演唱古诗。课件采用互动方式,以生动的动漫画面、梅花奖得主王玉梅的优美示范演唱吸引学生,首先让他们感觉川剧好听、好看,同时辅以具备录音功能的卡拉OK伴奏演唱、回放。聘请师院教授撰写通俗易懂的川剧音乐、川剧乐器、古诗简介,并配有10分钟的川剧不同声腔的经典唱段和《川剧古诗词曲》简谱及测试题。这样出来的声画并茂的《动漫川剧古诗词曲》多媒体音像教材,更加生动、感性,声像图文谱齐全,信息量大,使用灵活,方便学生在多种场合欣赏使用,激发他们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前期试验制作的《赠花卿》《咏鹅》两首古诗,通过几所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后取得很好效果。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很有创造性很有价值的工程,是川剧文化主动性、创造性传承的重要起步,值得支持,值得推广。
 
  《动漫川剧古诗词曲》课件的开发,把传统文化精华的古诗与四川乡土艺术川剧结合起来,用川腔唱古诗,辅以音乐、现代动画,做成音像结合的课件,是四川中小学校本音像教材的可贵尝试,作为音乐课的有机补充,使音乐课更具有地方特色。此举不但丰富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而且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学生能够直接从本土极富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的情操。
 
  《动漫川剧古诗词曲》用新的内容丰富出版作品,让传播手段多样化,把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用活传统经典,在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上,通过校园实践,找到了一个校园普及传承戏曲的新途径。
 
  戏曲进校园应突出戏曲的知识属性
 
  戏曲是以舞台为中心的一种表演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戏曲这样一种文化样式,具有娱乐和知识传播的双重性。戏曲所承载的精神产品内容,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社会教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精神上的愉悦和快乐。
 
  小学文化程度的魏明伦曾说,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川剧,川剧的文学之美和辛辣的笔锋使他从戏剧跨越到了辞赋、杂文领域。戏曲导演谢平安说:“我走的导演路子,是背靠传统。传统太强大了,我就是那个传统孕育出来的,有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尽量地在传统里去挖掘、学习。”
 
  戏曲以极富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与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戏曲不仅从题材上传承了古典文化,在唱词讲究上也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演员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向人们展示了各个层面的真、善、美、孝。新中国成立前教育水平低下,人口多为文盲、半文盲,普通大众大多从戏曲中学习知识、接受信息,戏曲的知识传播是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戏曲作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文学性和观赏性、表演性,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独具作用。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单一的娱乐形式,戏院已经不是人们休闲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生活资讯及收看各类音视频节目的重要渠道,戏曲沦为小众艺术。但新媒体传播知识碎片化、浅层化、快餐化,已成为网络知识传播的一大痛点。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人们还是需要静下心沉浸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戏曲在特定环境中的演出,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让人们静下心来欣赏艺术。而戏曲进校园,我们应该注重戏曲的知识传播属性,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提供有感染力,能够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受众所喜爱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数字出版、网络传播为这些优秀作品传播、传承扩大了空间,戏曲音像制品出版已不应再局限于简单的舞台表演记录,而应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讲解赏析,让人们通过所见所知激发观赏兴趣,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让戏曲获得人们认可。
 
  社会各界应携手创新推进戏曲进校园
 
  社会生活发展太快,对戏剧的传承来讲,既是危机,也是挑战,其实也是机会。国家大力主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地方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教育部提倡各地各校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家乡教材。对我们来说就看能在多大程度上,跟上社会生活发展的步伐,开发出与现代生活契合、与现代文化发展契合、与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契合,满足人民需求的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一定的方式,让青少年接触、了解、关注戏曲艺术。
 
  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古诗词的魅力,受到观众好评。这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要与新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川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具有技艺性、专业性。川剧进校园是宣传、普及推广,提高青少年对川剧的认知、理解、接受,应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兴趣培养区别开来。戏曲进校园要接地气,要用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普及传播,开发戏曲进校园产品首先要把观赏性放在第一位。好看好听吸引人,才能产生影响力,然后才能达到传播思想、艺术的目的。
 
  国家大力倡导戏曲进校园,出版、川剧、教育界人士应携手联合,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寻找主动性的、创造性的传承方法,让历史与现实的雨露,促使戏曲在校园中发芽,开花、结果、成林、成荫,让戏曲文化得到真正传承。  
 
  责任编辑:王美裕

上一篇:大熊猫+三星堆 四川发行火漆书信弘扬古蜀文化
下一篇:于有限空间放飞丰沛思想 ——读陶武先《楹联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