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观察 > 列表

专家解读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为四川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2021-06-02 11:35:18   来源:蜀韵文旅     作者:税可以 胡鉴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是以乡村人民生活为中心的整体性、关联性“全面振兴”。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对乡村旅游做出了明确安排,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推动乡村旅游的新发展,成为“振兴”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以乡土艺术建设践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如何实际地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把握哪些要点?本期邀请四川省委党校副教授罗眉,作了相关解答。
 
  四川目前有非遗项目6949项
 
  《蜀韵文旅》:四川非遗文化资源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其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现状如何?
 
  罗眉:四川省是全国非遗资源大省,截至目前,有国家级、省、市(州)、县四级非遗项目6949项,其中羌年、格萨尔、蜀锦织造技艺、藏戏、中国皮影戏、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和藏药浴法共7项,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性非遗名录项目。四川有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个,非遗工坊50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7个,重点培育了蜀锦、蜀绣、绵竹年画、成都漆器、甘孜唐卡、青神竹编、藏羌织绣、江阳油纸伞等一批“非遗”品牌,取得了“传承活力增强、项目业态扩展、品牌影响提高、资源利用延伸”的显著成效。
 
  应选取恰当方式利用非遗资源
 
  《蜀韵文旅》:非遗资源存在差异性,哪些类型的非遗资源适合融入乡村旅游发展?
 
  罗眉:很多非遗项目实际上就是在当地居民的世代生产生活中传承延续下来的,应该说非遗项目都可以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融合,或者都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所用。从各地实际来看,目前的利用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展示体验方式。在乡村旅游中适合采取展示体验方式的非遗类别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这些项目都具有容易体验的特性。针对级别高、知名度高、吸引力强且展示时间非固定的非遗项目,可以采取兴建非遗主题博物馆的方式,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物质载体进行博物馆展示,并在博物馆定期现场演示。二是旅游商品方式。以传统医药、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为代表的非遗项目,由于其技艺本身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很难成为旅游吸引物。针对此类非遗项目,可以把它们加工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供给。三是依托节事活动方式。节事旅游是指以节日、盛事等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类旅游形式。民间文学类和民俗类非遗项目较适合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节事活动,可以在特定地区形成周期性的旅游热点。
 
  应注意的是,对非遗资源的利用,不同地区应按照当地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情况灵活选取适当的方式。
 
  “道明竹编”成为文旅融合典范
 
  《蜀韵文旅》:请你介绍一个省内非遗融合文旅、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罗眉:例如,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道明竹编”的核心属地。在当地,道明竹编已拥有2000多年的编织历史,竹编手工艺也是过去当地匠人谋生的主要技艺。2017年3月,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正式对外开放,凭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造后的田园风光,依托网红建筑“竹里”,竹艺村一跃成为成都人民朋友圈的网红“打卡”点,成为成都乡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典范。
 
  崇州竹艺村以道明竹编为核心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注重把非遗所蕴含的深邃文化内涵与内在品质挖掘出来,通过“非遗+文创基地+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竹编项目引进竹编艺人、艺术家群体、文创开发及旅游服务设施如精品民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不仅打造出具有文化独特性的乡村旅游、近郊旅游景区,而且有力推动道明竹编产业创新性传承发展,将非遗资源的独特性、地域性转化为发展乡村经济的一大优势,积极践行了非遗文化守正创新、艺术点亮乡村的融合发展路径。
  非遗产业化开发是一把双刃剑
 
  《蜀韵文旅》: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哪些风险和难点?
 
  罗眉:首先,非遗文化“安全”风险。以旅游为载体,乡村非遗文化对外开放交流,多元、异质的强势文化不停地渗透和侵蚀乡村地区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而解构了非遗传统文化的人文环境、生存土壤,使得乡村地区逐步放弃自己的文化特色,原生非遗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其次,非遗文化资源开发“失序”风险。非遗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变现的经济利益导向,对非遗文化本真性缺乏尊重和保护,对非遗文化特色和内涵缺乏深入挖掘,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和扭曲开发导致非遗文化庸俗化、商品化,易造成非遗文化根基的破坏。还有,利益相关者“冲突性”风险。旅游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企业和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每个利益主体所具有的利益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共同开展经营活动时,旅游利益相关者都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这就会引起一些矛盾和冲突。
 
  旅游开发是非遗利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当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实现非遗传承和乡村旅游融合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难点:一是安全与开放的问题。旅游业本身根植了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损害。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可以开放与旅游活动相融合,比如具有隐秘性、神圣性的特定习俗,不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二是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对于可以利用的非遗项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目前开发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对非遗资源的碎片化利用、歪曲性改编,造成非遗内涵的曲解、丢失。三是冲突与共享的问题。在非遗传承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普通村民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由于各自的目标不一致,容易导致利益冲突。然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打造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享。
 
  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蜀韵文旅》: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哪些路径?
 
  罗眉: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民众共享”的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对乡村非遗旅游资源的全局统筹,引导各方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乡村非遗旅游品牌的建设和运营。
 
  二是做好科学规划。以创建为动力和目标,依次做好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调查、谋篇布局、编制发展规划等工作。
 
  三是夯实资源本底。政府要做好引导监督,建立惩戒管理机制,确保文化遗产、文保单位不受破坏;企业要做好产品开发,自觉接受政府、社会监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四是优化产品供给。用非遗撬动乡村旅游,推动非遗项目向产业转化。一方面,依托非遗文创龙头企业,发展以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旅游观光为主的“非遗+旅游”文创产业,研发生产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民俗工艺品、文创旅游产品等,培育一批参与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非遗”体验项目;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拓宽传播渠道和销售途径,比如借助公众号、微博、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手段,将特色鲜明的非遗元素和符号植入产品,打造辨识度高的农村非遗文创品牌。
 
  五是提升服务质量。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人员素质等方面同步提升服务质量。
 
  六是加强人才支撑。打通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渠道,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引入“新乡人”“能人带户”等方式培育复合人才。  
 
  责任编辑:王美裕

上一篇:凸显林盘特色 留住寿安乡愁 ——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乡村振兴中的绿色路径
下一篇:首次举办顶级赛事,收获各方高度赞誉 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完美开篇